让中国科研雄鹰振翅高飞顾诵芬的梦想之旅
顾诵芬,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作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望的飞机设计大师,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并推动了航空工业体系建设。他培养了一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
1986年至今,先后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
70年间,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我国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尽管已年逾九旬,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顾诵芬仍坚持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持续敏锐地关注国际航空前沿科技发展动态,思考未来的发展。
1951年,21岁的顾诵芬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在“一张白纸”的背景下,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設計。 “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大領導以及默默無聞、顽强奋斗的人員。”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顾氏家族。因排行为“诵”,他的父亲——著名国学大师顾廷龙先生取西晋陆machine《文赋》名句“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为其取名“诵fen”。
1965年,我國首次自主研發戰鬥機,即歼击8(J-8)。项目启动初期,由于总设计师黄志千不幸遇难,在危急时刻,被临时接管并担任总设计师。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艰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成就的一部分。在那段时间里,他亲自乘坐歼教6上天,对歼8进行观察拍照,以解决抖振问题,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展示了他的勇气与决心。当时驾驶歼教6试飞员鹿鸣东回忆说:“他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风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让所有同志十分感动。”
1979年的庆功宴上,一杯酒喝得酩酊大醉,这也是他工作上的小确幸。但随后又被任命为歼8Ⅱ总设计师,再次证明了他的能力与承诺。他制订两侧进气气动布局方案,并指导团队克服多项技术难题,最终使得歼8Ⅱ实现首飞。此举再次证明了他的能力与责任感,使得这架战斗机成为历史性的成果。
1985年的11月份,当当选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者时,“我们心里都充满激情,因为这个荣誉不是单独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努力所获得。”这种集体荣耀对他们来说尤其珍贵,它代表着他们付出的辛劳得到认可,同时也是他们工作方向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志。而2000年的10月份,当青春老去而辉煌永存的时候,他以超凡脱俗的情怀接受了一切,与时代共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如今尽管已经退休,但对于未来仍抱有一线希望。“只要我的健康状况允许,我会尽量参加一些活动,与大家交流。我认为这是保持自己精神活力的好方法。”虽然现在没有像过去那样频繁地投入到具体项目中,但是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以及行业内外的情况,从而不断地学习进步。这正反映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命哲学,那就是终身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世界。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系列数字或事件,它们构成了一个关于理想与奉献、一群人的合作与成功、一座城市或者甚至是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的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背后,有无数普通但又不平凡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来铸就历史,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决定都将留下深远影响。而这些影响,将会继续激励着新的一代,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就像古籍中所描绘的大象走路造成山谷震荡一样,其力量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