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苏轼之所以被称为弃儿正如这瑰宝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那个充满变迁的历史时期,苏轼以其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在文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057年,当他与兄长苏洵及19岁的弟弟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时,正值欧阳修和梅尧臣主考之际。欧阳修曾赞赏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这种夸奖不仅表明了他的文学才能,也预示着未来的成就。
然而,当他即将踏上成功之路时,母亲去世,他随父兄回家守丧。在1061年再次入京后,他先后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并在治平二年被授予登闻鼓院判官职位。此前英宗曾想让他进翰林院,但宰相韩琦建议等待更适当的时候,以免突然重用导致连累。
之后苏轼请求出京任职,并在地方上的改革中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不过,在1079年,被调到湖州任知州期间,他的一篇《湖州谢表》被误解为对皇帝不忠,最终涉足“乌台诗案”,遭受严重打击。他被押往回京并多次处于死地边缘,只因北宋太祖定有国策,不杀士大夫才逃过一劫。
出狱后的苏轼继续创作佳作,如《赤壁赋》、《后赤壁赋》,但也遭遇更多挑战。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而苏轼则复归朝奉郎并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但由于揭露党派斗争而再度遭陷害,被外调。
1091年,再次被召回后,又因高太后的去世而再次执政。最后一次贬谪是在惠州期间开办学堂吸引众多学生学习。这段经历最终结束于1100年的大赦令中,其词作继续影响着我国文化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和丰富的情感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