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教育的雄鹰翱翔天际顾诵芬倡导科研网的飞跃进步
顾诵芬:中国教育科研网的翱翔者
顾诵芬,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奠基人之一,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作为国内外享誉盛名的飞机设计大师,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他不仅推动航空工业体系建设,还培养了一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
1986年至今,顾诵芬先后任职于中国航空研究院,以副院长、名誉院长身份服务于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和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航空界唯一两所学术机构兼具荣誉的人才。他还曾担任多个重要领导岗位,如第二、三届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以及第四届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70年的职业生涯中,顾诵芬直接组织或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气动布局和全机设计,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他看来,这些荣誉应归功于振兴航空工业的一众领导和默默无闻工人技术人员。
尽管已逾九旬,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顾诵芬仍坚持步行至办公室,不断关注国际航空科技前沿,并思考未来的发展。他的工作环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苑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工业”)科技委员会,从家出发步行约500米。此前需要十几分钟,现在则需近40分钟。
1951年,21岁时,顾诵芬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70年间,他在“一张白纸”的背景下,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挑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谈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至高荣誉时,他保持着冷静和自持:“这些荣誉应归功于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人们。”
1930年代,在苏州一个文化世家的家庭里出生的顾诵芬,其父亲——著名国学大师顾廷龙先生因排行为“诵”,取《文赋》中的句子命名他为“ 诵”。随着日军轰炸使得玻璃窗被冲击波震碎,那7岁的小男孩心中萌生了造就自己民族自有飞机会想法。这段经历成为了他追求梦想的一部分,也激发了他从小制作航模到投身大学学习与实践之间持续不断探索之旅。
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那一年,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并成为首批核心成员之一的是刚刚毕业的小伙子们,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2岁。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的带领下,他们开启了新时代自行设计飞机会征程。其中,“歼教1”是他们首次接到的任务,该项目由当时负责气动布局设计的大师级人物——23岁的学生 顾谨卿完成,而这位青年巨匠正是后来的总装备部部长孙聪说的那个名字,即我们的英雄人物 顾谨卿。
在这个过程中,对抗困难重重,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最终成功实现了一切。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一场思想上的战斗,一场信念与决心相互交织的心灵之旅。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超音速试验的问题,这对于当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超音速风洞,没有数值计算能力。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有人提出解决方案,比如使用毛线剪成十几段贴到翼面上,用来观察哪些地方出现分离现象,从而找到问题所在,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手段,使得我们能够继续向前迈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最终实现超音速试验成功,让我们的梦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60年代初期,由于国际形势突变,我们不得不独立进行战斗机械研发,这是一个极其艰苦但又充满希望的时候。而且,就像那些勇敢无畏地跳入火湖里的狮子一样,我们也必须勇往直前,无惧一切困难。一旦取得成功,它将会是一件伟大的成就,而且它将会证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整个国家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力量与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做好准备,要尽可能地掌握知识,要尽可能地努力工作,以便能够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并且要确保所有人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