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人墨客艺术与文化的魅力源泉
在一片悠扬的古风中,苏轼这位文人墨客,如同一缕清风,穿梭于千年往昔。他生平荡涤着朝代的兴衰与更替,每一次挥洒的情感和智慧,都如同流淌的江水,永远地刻画在历史长河之上。让我们跟随66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那段被岁月温柔抚慰的往昔。
嘉佑元年的春日里,当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携手父母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们遇见了文坛泰斗欧阳修,小试官梅尧臣。这两个诗仙般的人物,对苏轼那清新洒脱的风格、豪迈而不失深沉的情怀给予了高度赞赏。欧阳修曾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以至于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将会成为未来文学史上的巨星。
然而,就在他大展拳脚之际,他接到了母亲病故的噩耗。在兄弟姊妹一起奔丧后,他又再次踏上了京城的大道。当1061年他重新入朝,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职务时,那份初出茅庐的心得与学问已经让人瞩目。而英宗即位后,更是想像唐朝那样,让他担任翰林院知制诰,但宰相韩琦提醒皇帝,让其先在地方培养才能,使天下的士人敬畏佩服,不至于突然重用而连累他。
经过父亲去世后的三年守孝期,再次回京后的苏轼发现,这个世界已然不是二十岁时那个“和平世界”的模样。1071年,他上书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却遭到猜疑,最终请求出京任职。在任期间,他主张改革,同时也注意去除不必要的地方,因地制宜,其政绩自然也不错。但是在1079年的43岁生辰前夕,被调往湖州任知州。这段经历虽然有《湖州谢表》的著作留存,但最终却因夸大其词,被误解为对皇帝不忠,最终导致“乌台诗案”,使得这个才子身陷囹圄103天,只因北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国策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在黄州无权任团练副使期间,即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而1084年的汝州调动,也伴随着儿子的早逝,上书请求留常州。一路走来,那些难以忘怀的情感与智慧,无形中成就了他的艺术美学。而1085年的复归,又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两党互相打压的问题依旧存在,而再次遭受陷害,并被外调。
直到1091年的杭州治理河道、疏通淤泥、修建长堤,为百姓带来了福祉。但徽宗即位后,再度被贬惠州,在那里开办学堂吸引众多求学者,与他们共享知识。此后的1100年,大赦令中恢复官职,但未及返回,便离世。65岁的一去不复返,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智慧生命旅途结束的一个节点,而宋高宗即位后,将其追封为太师,这种荣誉足以证明他的作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乃至全球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