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全集人物篇
他家乡的庐剧音乐就像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在他的童年中。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院,那里的三年学习让他深刻理解庐剧的韵味。他自诩对庐剧的热爱远超黄梅戏,当时班上只有四人追求这门艺术,而他是唯一坚持到底的人。但就在他即将展现才华的时候,学校突然取消了庐剧专业。那时候,他同窗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担任教师。这一决定让他感到迷惑,但学校领导的话语打消了他的疑虑:“我们要为庐剧种下一个种子。”然而,这个“种子”未能茁壮成长,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多年的努力似乎付之东流。
为了掌握黄梅戏,他不得不采取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学习唱腔课。尽管年龄较大,但由于他的功力深厚,他比那些十几岁的小朋友学得更快,最终成为教材曲目的主要作曲者之一。
从事戏曲音乐工作并非轻松,它伴随着辛勤和孤寂。徐代泉投入创作时全身心、无所畏惧,有时连续几个星期无法写出一句歌词,那些日夜熬制出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当作品完成后,再次听到演员的声音,即使陶醉于其中,也难以言喻。
徐代泉说自己一生致力于三个方面: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院教授,还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依然忙碌。在创作上,他除了电视舞台剧之外,还为六十多部教学用材料编写过乐谱,不论是黄梅戏、京劇或其他各式各样的地方戲,都有其痕迹。而在研究领域,作为《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副主编,并参与编纂泗州戲和安慶弹腔等部分,其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奖。
谈及安徽黄梅戲電視劇中的杰作,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都源自那位著名作曲家的笔下——65岁高龄仍旧活跃于中国戲曲學院和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职位上的徐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