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宏携手周佑君于自然之美境举办京剧演唱会
自从我沈家宏先生的祖父那一代起,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的祖父是位名震一时的“辛亥”老人,他创办的沈亦昌冶坊在清咸丰年间就以铸造锅釜和龙凤烫斗闻名于世。我的曾祖父沈和甫不仅是一位儒商,而且还是中西学堂(即乌镇植材小学前身)的创办者,担任校长。他与孙中山先生等知名人物交往密切,是汤国梨与章太炎结婚的大叔。在他的冶坊工作过的人如荣熙泰先生,都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兄弟沈日昌是香港民安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而我的姑父赵君迈则在京剧界颇有建树。我家族可以追溯到抗倭英雄沈东溪,他因功被封为飞火将军,其子孙继承了冶铸业,开设了著名的沈亦昌冶坊。
自小,我便在苏州的大舞台上展现才华,在日本留学后回国后参与抗日活动。那时候,我就已是京剧票友中的佼佼者。在20世纪40年代初,我已经是“程派”戏中的领军人物,与上海、北京的一众京剧大师们保持着紧密联系,他们常来我家探讨戏曲艺术。
有一次,一位好朋友请我教其孩子弹琴,从此,那个聪明少年成为我的学生之一。当周长华来上海时,他就在我家住下,并替我吊嗓子。穆铁芬也来到了我们这里,为那位年轻人提供指导。那年轻人就是后来的京剧大星唐在炘。在唐在炘成名前,我亲自出面让自己的班子帮助他伴奏,为他铺平了道路。唐在炘曾经感谢说,没有我,他就没有今天。
除了程砚秋、穆铁芬、周长华之外,还有赵荣琛、王吟秋、高华、顾森佰等都是我的好友。我还记得1953年程砚秋最后一次演出,我们联手作东为他饯行,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而且,我一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艺道也有极高要求,每当发现自己唱错或走样,就会推倒重来,不断地追求完美。这份执着让我朋友们称呼我为“程腔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