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的王杨教授难道不是深耕医工交叉融合用科技攻关助力中医药现代化的代表人物吗
编者按:科学家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要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践行中实现传承。为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励引领广大人才开拓创新,我们将与湖南省科协合作,遴选一批有担当、有作为、在科技攻关中勇向前的科技工作者,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展示科技湘军的精气神。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朱丽萍 长沙报道
王杨教授,他是如何被称作纯粹的人?当镜头挪开后,这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轻声说:“为中医药学科发展,我付出什么都值得。”
自从他被导师引导来搞科研,王杨就从一个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在湘雅医院实验室里,有14年时间,只有他这一名专职科研人员。他没有白坐冷板凳,从技术员做起,在36岁那年破格评上了研究员职称,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比如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更成为国家级“四青”人才。
现在,他主要从事中医药纳米交叉科学研究。一月前,他所领导的团队刚在多个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了论文,他们涉及的是基于精准医疗的药物控释和基于中药为前体的碳量子点开发等领域。
王杨长期研究出血性脑病中的西医结合诊治,但针对脑损伤形成“空洞”的问题,即使口服或全身给药也难以直接作用于损伤区。在这次工作过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在于通过理论指导下,将小分子直接自组装成纳米水凝胶,以三维支撑效应促进局部递送药物到目标部位进行靶向修复。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可以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如短暂半衰期和低生物利用率。
为了最大可能实现临床转化,王杨认为不能借助高分子载体,而应该使用单体化学结构分析法来筛选合适的小分子。这不仅需要跨学科学习,还需要团队成员来自化学、药学、检验学等多个背景才能完成。此外,他们还需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条件直至找到正确答案,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学习机会。
对于自己的梦想——让中国成为全球领先的地区之一—王杨充满信心。他希望中国能够走出世界标准并成为主流医学,同时强调自己只是代表了湘雅医院年轻人的缩影,而不是独自一人能达成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