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初中生致信科研人员火箭发射失利背后的科学追求
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一位初中生手写了一封信,寄给了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这封信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因为它不仅展现了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在科技发展面前的责任和担当。
这位初中生的名字叫李明,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当他从电视上看到中国的一次火箭发射任务失败时,他感到非常难过。他意识到,这个失败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追求卓越、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
李明决定通过写信来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他向那些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的人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你们是否也曾遇到过困难?你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不断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随后,新华社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在罗安看来,当代的科学家精神恰恰意味着深入产业,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罗安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和成果,以及他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些看法。
“做科学研究要面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罗安反复强调的话。他认为,课题就来源于生产一线,科学研究应该直面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比如,在贵溪冶炼厂发现变压器发热严重的问题时,他们提出了一种混合型有源滤波装置,用较低成本去解决谐波治理问题,最终成功安装并使用。
“做科研要到企业去,不断去把技术攻关出来。”罗安说,“不要怕坐冷板凳,要持之以恒地去攻关,使得能够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作为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安介绍了实验室目前主要进行的原创性工作。他提到了电磁、高频、电声等领域正在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并且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实现了一些产业落地应用。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精气神”,这是罗安给予青年人才培养的大建议。“首先,要有一种‘毕业后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精神;其次,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与此同时,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逐步培养起团队科研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团队协作才能解答。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激励青少年继续追求梦想,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