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如何用科技攻关助力中医药现代化深耕医工交叉融合科技湘军勇向前科研数据库为何重要
王杨:用科技攻关助力中医药现代化,深耕医工交叉融合的故事
编者按:科学家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需要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践行中不断传承。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更多人才开拓创新,我们与湖南省科协合作,遴选了一批在科技攻关中勇于探索、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才,让他们的创新故事为社会树立榜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朱丽萍 长沙报道
王杨,一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的西医结合科特聘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说:“为了推动中医药学科发展,我愿意付出一切。”自从他开始了科研工作以来,他就一直专注于技术攻关,在实验室里工作了近14年。
冷板凳没有白坐,从技术员做起,36岁时他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获得了多项奖项,并被评选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湘青年英才和湖南省中医药青年神农学者,是目前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四青”人才。
现在,王杨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医药纳米交叉科学。在一个月前,他领导的一个团队发表了一系列国际高水平期刊文章,他们涉及基于精准医疗的药物控释,以及基于传统植物开发碳量子点等领域。
王杨长期研究脑损伤治疗,他发现口服或全身给药难以直接作用于损伤区。在引导他的中医学理论下,他通过将小分子直接组装成三维支撑型纳米水凝胶,使得局部递送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目标部位。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可以克服常见问题,如短暂半衰期和低生物利用率。
然而,这种方法还面临挑战,比如如何避免使用载体带来的潜在毒副作用。因此,他们重点考虑的是将单个成分转变为纳米纤维,而不是复杂化学结构。这不仅解决了载体的问题,还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他们也测试过大黄酸,将其从非共价化学键作用力的条件下自组装成水凝胶,这需要超过半年的时间和上百次试验。
大黄酸是一种刚性的结构,但它代谢快且穿透血脑屏障能力低,因此通过自组装成为纳米水凝胶后,其效果能直达脑缺损区,并形成缓释系统。而肉桂醛则用于创面修复,但由于其生物利用度低且疗效有限,该团队设计了一种能够促进创面修复并抗菌抗炎以及促进血管新生的多功能肉桂醛-叶酸自组装水凝胶。
这类似于跨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涉及到化学和材料科学,还包括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聚焦瓶颈问题,王杨致力于通过化学手段分析、中草材进行二次开发,以提升疗效。他不仅习惯跨学科学习,而且团队成员背景也很广泛,从化学到医学再到检验都有所覆盖。
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标性医院之一,湘雅医院正寻求新的突破并提出新的理念。王杨认为,无论是临床现象还是理论上的困惑,都应该成为科技攻关的对象。他希望改变人们对传统中国医学理解,用循证医学来验证这些理念,即使是在急性期出血性脑病,也可以使用活血化瘀中的某些药物来促进止血而非加剧出血风险。
对于钱学森先生的话——“外国人能搞的事,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 王杨感到非常感激,因为他正在努力推动一个中国特色的事业,即使在当今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依然坚信中国人的力量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现在正是我们的时代,要竭尽洪荒之力去实现梦想。”
这个故事展示了科技湘军勇向前的一幕,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伟大事迹,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更大的目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