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化与艺术花冠风尚两宋男子的时尚之选(图)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过,不甚普遍。明清时期,偶有为之。唯有两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风。不信,你只需翻阅那著名的《水浒传》,便会发现梁山好汉们仿佛是“花团锦簇”: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而刽子手、满脸横肉的蔡庆,更生来爱戴一枝花,因而人称他为“一枝花”蔡庆……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大宋民间敢如此肆意地戴花,无疑是官方时尚潮流在前面引领。
其中最具时尚标杆作用的是风流君主宋徽宗。他每次出游回宫,都是一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的模样,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被赐予了鲜 花和金饰以佩戴。宋徽宗不仅崇尚男子戴花,还要制定一些规则,他赐给随身卫兵每人衣袄一领,上缀翠叶金华。一旦穿上这样的衣服,便可以自由出入大内。在宋朝,这种男子缔结发展到了极致,一朵小小的簪华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与等级象征。在《铁围山丛话》中,有详细记录到这一点,每逢重大节日,如郊祀回銮、宫廷宴会、新进士闻喜宴等皇帝都会赐予臣僚们簪华,并根据官员品阶决定数量。
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我春色何须羯鼓催,只君王元日领春回”,虽为戏作,却透露了一幅被春意浸泡的大宋帝国景象。这也体现了两宋国情,即文治天下,是由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的方针。他为了让后世子孙贯彻他的精神,将其刻于石碑,以待后世查考。而这块石碑直到150年后才被发现,这或许也是历史的一个见证。
留给子孙的一句话就是:“不得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试想当初这样安排事宜的心境,那必将充满无尽的情感与深远的考虑。或许赵匡胤认为文人们虽然多口无闲气,但他们不会拿起武器,因此能放心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这份遗训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文人得以扬眉吐气,而文学艺术也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这个氛围中,不难看出把原本个人习俗演变成国家礼制的事态,就像男子戴首饰一样,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