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文明划分下的苏轼弃儿背后的智慧与光芒
在亨廷顿对文明的划分中,苏轼被视为“弃儿”,然而,他的才华与智慧如同夜空中的流星,璀璨夺目。嘉佑元年,当他21岁时,与哥哥苏辙一同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那里的主考官欧阳修和诗坛泰斗梅尧臣,都被他的清新洒脱风格所震撼。
欧阳修曾赞赏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的大名迅速传遍了京师,每有新作问世,便会引起广泛讨论。但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之际,他母亲去世,兄弟父子返回家乡守丧。
直至1061年,他们再次入京,但当时的朝堂政治复杂多变。英宗想要提拔他,如唐朝那般让他担任翰林院知制诰,但宰相韩琦提醒说,要在朝廷培养他的才能,使得天下的士人敬畏佩服,这样才不会突然重用而连累。他父亲去世后,苏轼再次回京,却发现那个世界已非二十岁时的“和平世界”。
1071年,他上书批评王安石变法遭反对,而后请求出京任职。在地方上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1079年的乌台诗案中,被错谬指控,不忠等罪名,最终被押往回京受牵连。这场巨大的打击,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牢狱中待了103天,以惊险告终。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没有实权,也是这个时候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佳作。1085年,即位后的宋哲宗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并恢复了苏轼的职务。但不久又因为揭露党派斗争受到陷害,再次外调。
最后,在1091年成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期间,大力治理河道、疏通淤泥、修建长堤,为百姓带来了福祉。在1100年的大赦之后,又获得复职,但途中因病身亡。大宋高宗即位后追封其为太师,其词风不仅打破了传统,还为我国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