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之谜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化遗韵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我将带您走进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这次贬官,对于曾经名满天下的他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最低谷。不过,这也是他进入了一生创作中的巅峰时刻。
元丰三年(1080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由于是犯官身份,没有官舍居住,他只得暂时借住在山间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惠院”。
虽然生性豁达,但乌台诗案还是给了苏载极大的打击。他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朝廷“明星”沦为了边远地区的犯官,甚至失去了人身自由。在出狱后以及初到黄州的日子里,他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都没有得到回复。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如同他的名作《卜算子》里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然而,他不会就此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他开始反省自己,从而认识到了过去有些锋芒毕露,有些自以为是。这段时间,也正是他进入文学创作巅峰的时候。
过了一段时间,全家人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神慰藉。不过生活却更加艰难了。他不得不勒紧腰带,把每天的花销限制在一百五十文。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生活费,每月只能支撑一年有余,所以每次花钱大手大脚就会立刻囊中羞涩起来。
元丰四年(1081),他的生活日以困匮。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好友马正卿挺身而出,为他划了一块无主的地,让他能躬耕其中。这块地原本是一片废弃的地方,但经过清理和整理,它变成了五十亩田地。此外,还购买了一头耕牛冬种麦夏种稻,并且种植蔬菜瓜果。在这里,他尝到了开荒种地的人生艰辛。
面对苦难,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这里找到了真正自我,即便是在这种困境中,也依然坚持自我,不愿意随波逐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不再孤寂,从各地赶来拜访探视他的朋友渐渐多了,而且他们常常远道而来,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样子。
最后,在一次偶然机会下,由于太守看到他的词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误以为他要逃走归隐,因此急忙前去查看,只见苏轼睡得正香,这才放下心来。不久之后,即元丰七年三月,大约四月七日后,苏轼合家离开了这座城市,再也没有回来。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后世传颂、永存千古的一个传奇故事——东坡居士在黄州市里的那段岁月,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财富,是对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次展现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