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制创新中的完善图
宋朝《科举考试图》展示了这一制度在宋朝时期的巅峰。从赵匡胤开国初年的科举考试,到后来的不断完善,宋朝确立了一套成熟的科举制度,这一体系直至清末仍未发生根本变化。
赵匡胤对科举制的重视从他建立新政权之初就表现出来。他在960年即位后不久便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进士考试,并录取19名人才。这一做法与唐代及五代时期不同,那时候每次进士招录的人数通常只有几十人,而且宁愿少一些而不多放宽标准。宋朝首次考取19人的做法,是为了树立榜样,为未来选拔人才奠定基础。
然而,仅凭这几十名进士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需要的。因此,在970年,赵匡胤下令整理近十年的考生档案,并统计那些虽然参加了多次考试但还未能通过的人员。在106人中,他特赐“恩科进士”称号给这些人,这种特殊待遇在整个宋朝并不罕见,但也体现出皇帝对于人才的一种特别关注和笼络手段。
除了“恩科”,宋朝前期的常规性科举仍然遵循唐、五代时期的大纲和程序。包括常设的九经、五经等诸多学科,以及明经、明法等专业知识领域,每年秋季乡试后,由于京城会试选出的优秀者将有机会进入中央政府担任职务。
此外,不同于以往,只要符合条件,即使是长时间没有被录用的考生,也有可能获得机会。此种情况在整个宋朝并不罕见,再次证明了当时社会对于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这种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对提升文化水平和推动艺术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