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篇中为何禁止提及昌平君的故事
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乱与秦始皇时期的政治斗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王政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攻打嫪毐,试图扭转局势。这是关于昌平君最早的事迹记录。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称,昌平君原本是楚国公子,在秦国担任官职,并由此被立为相国。而学者胡正明则认为当时的昌平君并非正式担任相国一职,而司马贞可能误读了史料中的句式。
除了这次事件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提到前韩国首都新郑爆发反抗秦朝的叛乱,昌平君随后前往前楚国首都郢陈。此外,《睡虎地秦简编年纪》提供了一些线索,显示韩王安在之前已经被迁移到郢陈,并且在那一年不幸去世。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韩国在数年前已被秦军所灭,而新郑叛乱只是其灭亡余波之一。
同时,当年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但最终因改变战略而失败。在这个过程中,郢陈作为一个关键地点,其背后的故事涉及到了居住于此的昂平君以及他对当地楚人身份的影响。田余庆认为,如果没有昂平君与他所代表的地位,以及他对原楚地人民和原韩地人民的情感联系,那么郢陈叛变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当李信回军后,虽然一度夺回了郢陈,但最终还是失去了控制,使得楚军得以收复失土并深入至原韩国内部,这直接导致了主动起用王翦的人事变动,以稳定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