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十大名段人物陈希曾的票友之旅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我的祖辈们就常常围绕着京剧的世界。家中总是能听到京剧的声音,每个人的嗓音都独具特色,就像是每一首传唱千年的歌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自小便被这种文化深深吸引,开始了我对京剧的探索之旅。
小学时期,我跟随叔父陈顺孙学习老生角色,他教会了我如何用力气和意志去塑造一个人物。在中学期间,我向苏少卿先生学习戏曲,这位杰出的剧评家不仅教授给我演技,还让我对京剧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在高中阶段,我得到了程君谋先生的指导,他以“汉口谭鑫培”闻名于世,对我尤其是在谭派唱腔方面给予了宝贵的帮助。
虽然我最为倾心的是余派,但也因为这份热爱,我不断地寻找并结识余派的大师,如刘叔诒先生。当他成为江苏戏校京剧系系主任后,我前往南京,与他共同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演技,我不仅精读《京剧字韵》、《京剧声韵》,还直接向书中的作者苏雪安先生请教,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
从12岁上台表演到如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对 京劇 的 学习、研究与 实践。我 不仅 在 排练 中 向 白玉英、林澄伯等老师求学,还 特别 前往 马宝刚 老 先生处 学习 身段艺术,以此提高自身水平。在舞台上,我尝试饰演各类角色,从老生到丑角,再到操琴与司鼓,以及昆曲,每一种体验都是丰富我的艺术生活。而退休后,更是我教育了一批票友学生,被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聘为特色班的教师之一。
曾担任上海五里文化中心京剧队负责人,也接受过东方电视台及上海有线电视台卢湾新闻频道两次专题采访,其节目播出后收获了一定的知名度。由于在南京度过了二十年的黄金时代,那里的经历让人们赋予我“南京余叔岩”的外号。这一切,让我的生命更加丰富,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对于这门艺术形式所持有的热爱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