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院建院50周年名家名段演唱会陈希曾独赏京剧票友风韵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我的祖辈们就常常围绕着京剧的旋律和故事生活。家中的人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唱戏,看戏,这种氛围让我从小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小学时期,我便跟随叔父陈顺孙学习老生角色,初中时则向苏少卿先生这位著名的剧评家学习戏曲技巧。当我进入高中阶段,我又有幸向程君谋先生——“汉口谭鑫培”的称号——学习,他是上海四大谭票之一,对于我在谭派唱腔尤其是发音吐字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余叔岩的余派演奏更是我心仪之所至,那些十八张半唱片成了我无尽探索与研究的源泉。我不仅频繁地回放这些录音,还努力寻找机会亲近余派的大师。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刘叔诒先生,这位老师后来成为江苏戏校京剧系系主任,他邀请我去南京工作,因此每个星期天休息时间,我都会前往南京拜访他,共同探讨 京剧艺术。我深知,要想真正掌握京剧,不仅要懂得音韵,还要深入理解《京剧字韵》、《京剧声韵》等书籍中的奥秘,所以我将这些书籍当作宝贝般地研读,并且不止一次向作者苏雪安先生求教,以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刘叔诒先生以他的白口作为余派楷模,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尝试理解并模仿他的表演方式,以此提高自己的演技。从12岁开始登台表演直到如今五十多年过去,都没有间断过对京剧艺术的追求与探索。除了在排练时向辅导老师白玉英、林澄伯学艺外,我还专程前往马宝刚老先生那里学习身段动作,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力。我曾经扮演过20多个老生角色的角色,并且也尝试反串其他几种角色,从花旦到青衣,再到丑角,每一种都让我的爱好更加广泛。而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我还学会了操琴和司鼓,以及昆曲的一些基本功夫。
退休之后,我继续传授自己所学给一批新生的票友学生,有幸被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聘为特色班的 京剧教师。而我曾担任过上海五里文化中心 京劇队负责人,也分别接受过东方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卢湾新闻两次专题采访,其中播出的节目让我得以分享我的情感与知识。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即使是在黄金时代,也是那么难忘,那就是在南京度过的时候。那段经历,让人们给我起了一個外號叫“南京余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