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曲名家马飞
中国现代戏曲名家马飞:从《打金枝》到京剧演唱会的梦想
马飞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当时他还只是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常被爷爷带去听京剧,这段经历逐渐培养了他对晋剧的兴趣。第一次听京剧时,他印象深刻的是《打金枝》这部曲目。当年的马飞天生对绘画有着浓厚的热爱和色彩敏感,对于戏曲中的众多脸谱尤其好奇,尤其是花脸脸谱,那种既害怕又想要看的心情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飞不仅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了解、接触其他类型的戏曲世界。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关于京剧系列节目,其中马连良的声音给予了他深刻印象,从而开启了他与京剧不解之缘。之后,马飞开始学习传统 京剧老生的风格——“潇洒、自然而富有活力”,并且注重舞台表演艺术,这也是他的喜爱之处。
在自学京剧过程中,马飞尝试了首次登场表演。那是在高三的一次年级联欢晚会上,他主唱了一段自己进入京剧世界启蒙段子《甘露寺》的简化版本。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失败并未阻挡他的脚步,在大学期间,一次军训活动让他再次站上了舞台,用自己的第一首大学唱腊淮河营赢得掌声。
尽管遭遇过失败,但这些经历并未影响他的决心。在家庭压力下,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家里人都比较反感,我父母并不接受我喜欢京劇,只要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就好了。”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慢慢理解到了孩子追求艺术的心愿,并在最后终于支持起儿子的选择。
为了弘扬 京乐文化理想,2005年3月份 马 飞 成立了梨园文化促进社,并开始招募志同道合者入社。他用一种近似于“救国”的方式吸引同学们加入社团。梨园社成立初期,与武汉市几所高校的 京 剧 社 团取得联系,以取经、学习为目的进行交流。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发现各校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促使 马 飞萌生了一个大胆计划:组织一场包括所有高校在内的大型 京 剧 演 出 会 令 各 校 的 京 剧 社 团 参 与 交 流 并扩大影响力,同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此举得到了学校及社会各界人的高度评价,最终成功举办华中地区最大的 京 割 演 出 会,让更多青年接触到古老传统艺术,为此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马 飞如何将个人对艺色的热爱转化为推广文化艺术的事业,以及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如何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