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研究中心数学之星周向宇坐得住胜天赋
在数学的世界里,成为一名顶尖的数学家并不仅仅依赖天赋,更重要的是“坐得住”。周向宇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从20岁就踏入数学院至今,他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宁静而专注的环境。每一天,周向宇都在思考或是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一心只为攀登那座座未知的数学高峰。
从小,周向宇便立志于此。他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而家中充满了丰富的数学书籍。因此,对他来说,“课外书”就是那些华罗庚的小册子等。这些书籍激发了他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在恢复高考并鼓励人们“勇攀科学高峰”的1978年,他刚好读初中,在郴州市举办的一次初中生数学竞赛中荣获第一名,这个成就坚定了他未来从事数学工作的心志。
学习和竞赛成了周围生活的一部分。他自学高中和大学级别的数学,只要参加比赛总能拿到第一名。16岁时,他直接进入大学。这一切都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当我能够独立做出不同于答案但同样‘漂亮’推导过程时,我会感到非常开心。”这种习惯帮助他养成了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心态。
1985年,当他以优异成绩进入数学院师从陆启铿教授时,那些曾经在他的心灵种下希望的大师们正是在这里工作。这使得陆启铿给予他的第一本书就是华罗庚《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调和分析》这部作品,是华罗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也奠定了我国多复变领域国际地位。
十年的钻研终于迎来了突破。在1997年,解决苏联《百科全书》列出的未解问题——扩充未来光锥管域是全纯域的问题后,被认为是国际多复变界的一个领军人物。此外,还有许多其他重大成果,如最优L2延拓定理,以及关于乘子理想层强开性猜想的问题解决,都被认为处于多复变领域最高水平。
对于这个基础而又门槛极高的领域,周向宇花费大量精力培养学生,让他们学会新知识,并且学会独立思考。他每周至少三次组织讨论班,与学生们共同探索问题直到深夜才结束。此刻,他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对于自己的生活选择,尽管远离物质富足,但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已经足够让他安心致力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