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教育科研信息网数学之星周向宇坐得住胜过天赋
为了成为一名数学家,除了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坐得住”的品质。周向宇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一点比天赋更为关键。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位于繁华的中关村附近,它以其安静和不急躁的氛围显得格外低调。周向宇自20岁入学至今几乎未曾离开过这个地方。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度过,一天中,他不是沉浸于深思熟虑,就是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只为不断攀登数学领域的高峰。
从小,周向宇就立志于从事数学研究。在父亲——一位中学数学老师的影响下,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家中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数学书籍,比如华罗庚的小册子等。在这过程中,他对数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情感。那时他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小学生,但已经开始梦想着做出自己的贡献。
进入大学后,周向宇继续深造他的爱好。他告诉记者,他学习的方法是自学,并且总是尝试自己琢磨整个推导过程,即使有答案也不看。“当我能够独立地做出不同于答案但同样精美的推导时,我会感到非常开心。”这种习惯帮助他养成了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心态。
随着年龄增长,周向宇逐渐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并担任数学院研究员。他师从陆启铿教授,在多复变函数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工作。陆启铿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者,对学生严厉但又充满智慧,是华罗庚回国后在多复变领域的一批首批人选。
十年的钻研终于带来了突破。在1997年,周向宇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这项工作被认为是国际多复变界的一个重大进展,被列入《二十世纪的数学大事》和《mathematics in the 20th century》等著作中,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揭示了一些隐藏在公理中的新知识。
回到国内后,周向宇继续作为数学院的一员,从事多复杂几何和理论物理研究。他希望把大部分时间留给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行政任务。不断地探索新问题并解答之,是他这一生追求的事业。而对于如何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这也是他的重心之一:通过项目支持,让青年人能专心致志地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没有太多物质上的顾虑,“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做真正的事情。”
尽管生活可能不再那么丰富,但对于那些热爱纯粹科学的人来说,这种简单而纯真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对于像 周向宇这样的顶尖学者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一切物质欲望、精神自由、创造力的最高境界——那种“坐得住”,即使面对挑战和困难也能坚持到底,用他们的话说,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