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智光数学天赋坐得住更重要
为了成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除了天赋外,更重要的是“坐得住”。这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回答。据他所言,这种品质比天赋更为关键。在中关村的一角,有着几百米长的创业大街和匆忙上班的人群,但在这里安静而不急躁的,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简称数学院)。这是一个低调的地方,正如它的名字一般,不张扬却充满了深邃。
周向宇是数学院的一员,他从20岁就进入这里读博士,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他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工作,只为解开数学的问题。他的学生们常说,他能做出“漂亮”的推导过程,让人感到既高兴又震撼。从小,周向宇就立志于从事数学研究,他父亲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在家里有许多关于数学的书籍,这些书成为了他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比如华罗庚的小册子等。在这些书中,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8年,随着国家恢复高考以及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传遍全国,那时13岁的周向宇心中播下了“做数学工作很光荣”的种子。这也是他坚定自己未来成为一名优秀mathematician决心的时候。当初中学时,他已经能够在初中的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并且只通过自学,就能学习到大学水平的知识。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他的学习方法是自学,每当遇到题目时,都不会看答案,而是自己琢磨整个推导过程。“当我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与答案不同的推导过程,而且同样很‘漂亮’时,我就会非常高兴。”这样的习惯让他学会了如何独自思考,不受外界干扰。
1985年,周向宇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矗立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从此开始他的博士生涯。在那里,他师从陆启铿教授,即华罗庚回国后在多复变函数论领域最早取得突破的人物之一。陆启铿给予周向宇第一本书便是华罗庚的小册子——《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调和分析》。那一年,也正值苏联濒临解体之际,而红场附近经常发生动乱,但对于那个年代来说,那只是背景噪音。而对于那些渴望探索未知领域的人们来说,那个时代是一个极其宝贵而激动人心的时候。
十年的钻研,最终迎来了突破。那时候,由于地理位置远离首都,同时由于政治环境不稳定,加之经济困难,使得生活变得异常艰苦。但即使如此,对于那些追求真理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心灵世界依然保持着纯洁和宁静。而他们也因此被认为拥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因为他们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仍然保持专注,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1997年,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的时候,周向宇却带领了一支队伍成功解决了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将其写入历史。这次发现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学了解新知识的手段,也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显著的一项成就之一。
至今,尽管生活条件相较过去有所改善,但作为数学院的一员,周向宇依旧致力于多重变换理论以及复几何领域。他希望把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上,以及培养下一代人才。他相信,无论生活是否富足,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就无法达到真正深刻地理解世界本质这一目标。如果要问什么样的品质能让一个人成为伟大的mathematician?那么,“坐得住”便是不二法门。而对于像我们这样渴望探索未知的大众来说,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用来应对挑战的心态,用以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任何可能遇到的困难:勇敢、专注和毅力,这些都是通往卓越之路上的必备工具。不管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你也许会有一天站在顶峰,看见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