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的奇缘故事
他家乡的庐剧音乐就像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在他的童年岁月里。1958年,他凭借那双精湛的手指和对二胡的深厚造诣,以独奏《良宵》赢得了进入安徽省艺校的机会。在那里,他沉浸于庐剧音乐的世界,学习作曲整整三年。尽管他对庐剧情有独钟,但当时期班上四人中,只有他坚持到底。他曾说过:“我比黄梅戏更熟悉、更喜欢庐剧。”然而,在毕业之际,当学校决定撤销庐剧专业时,他感到迷惑不解。他认为自己应该被分配到庐剧团,而不是留校教书。但学校领导给出的理由让他心服口服:“我们要为庐剧留下种子。”但这个种子未能茁壮成长。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内徐代泉等待着没有结果。为了改变命运,他转向了黄梅戏,但这两种艺术形式差异巨大。为了尽快掌握新技能,他采取了一条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当老师讲授时,他认真地记下每一个音符。他比那些十几岁的小朋友学得还快,最终成为编写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作者之一。
从事戏曲音乐的人生充满挑战,它需要耐心和毅力。当创作遇到瓶颈时,有时候会连续七八天无法写出一个音符,那个时候状态真是难以形容。而完成作品后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那份陶醉之情,让人难以言喻。
徐代泉一生致力于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他不仅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也是中国电视大学播音系教授,并主持编纂了《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获“编纂成果二等奖”。至今65岁高龄,虽然退休,但仍然担任着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还参与制作了多部黄梅戲音樂電視劇,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作品都是他的又一番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