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在天仙配中绚烂发挥其艺术才华
他家乡的庐剧音乐就像一股滋养他的泉水,伴随着他成长。在1958年,他凭借那颗炽热的心和精通二胡的技艺,以独奏《良宵》进入了安徽省艺校。三年后,他不仅掌握了庐剧音乐,也学会了作曲。对于庐剧,他的熟悉度和喜爱程度远超过黄梅戏,但当时期内,只有他一人坚持,不似同伴们选择放弃。他怀揣着为庐剧艺术贡献力量的梦想,却在毕业之际遭遇意外——学校宣布撤销庐剧专业。当时,那些追求西洋音乐的人如何合浓被分配至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任教。这让他感到迷惑,但学校领导的话语深刻触动了他的心:他们要为庐剧种下一个种子。
然而,这个未能发芽、开花、结果的种子,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一直没有机会展现其价值,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了一班庐剧学生。为了尽早掌握黄梅戏这一不同的艺术形式,徐代泉采取了一条艰难而笨拙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用记谱本记录老师讲授内容,一边听,一边学习。一旦功力足够,他比那些十几岁的小朋友还要快地学会新知识,最终成为编写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作者。
此路虽苦且难,却是徐代泉所选无疑。他投入创作,沉浸其中,无论是悲伤还是激昂,都能以音符形容。完成作品后,当听到演员录制的声音,再细细品味,每一次都像是回到了创作当初的情感深渊。
徐代泉说自己一生致力于三大领域: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育方面,他不仅在本院担任教授,还客座教授中国戏曲音乐学院;虽然退休但仍然忙碌不断。而在创作上除了黄梅戏电视及舞台劇之外,还为60多部教学劇目創作音樂,涉及包括黃梅戲、撈劇京劇等多種戲曲類型。此外,在研究领域中,徐代泉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主编泗州戲和安慶弹腔篇,并获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谈起安徽黃梅戲電視劇中的名著,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以及《祝福》,这些作品都是由徐代泉亲手打造或合作打造的杰出之作之一。在65岁高龄依旧活跃于学术界的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事实:即使退休也不忘过去责任,现在作为中国戲曲學院與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继续传承并推广這些寶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