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之所以倾心宦官甚至有意提拔他们可谓是用宦官为棋用权术为筹盘
自唐穆宗以下八代皇帝中,宦官的掌权者竟然有七位。《新唐书》记载,这并非仅仅是地方藩镇的威胁,而是整个朝廷政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晚唐的一百五十二年历史里,从肃宗到昭宗,几乎每一位皇帝都经历过宦官的拥立。而在这些年间,有如宪宗这样明智的君主,最终还是被宦官所害。在这段时间里,宦官们肆无忌惮地篡改遗诏,并擅自拥立自己心仪的人为皇子,这成为了常态。李辅国、仇士良等宦官,在他们时期,都成了左右朝政的大势力。
可以看出,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宦官一直潜伏于朝堂之中。唐朝历史上,对于扶持宦官势力的有意行为,大多发生在肃宗李亨和德宗李适两位君主时期。前者试图将宦官引入至决策层次,让其参与军国大事;后者则直接将禁军交由宦 官管理。这两位君主对于扶持宦官的政策,最终导致了宦 官势力的力量超越了皇权限制,并开始反过来夺取属于天子的权力。这也显示出,即使是对此类情况持有推动作用的皇帝,其本身也有助于加剧这一问题的情况出现,是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形势极为艰难。
历史上,唐朝期间由於接连不断发生的“宫廷斗争”,对该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尽管如此,由於得到了长达一百五十二年的时间来发展壮大,其尾声变得越发庞大,但最根本原因仍旧是由于那些曾经得到了皇帝支持与信任的地步不够稳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还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平衡各方力量,不至于导致国家走向衰败。此外,如若当初没有那么强烈地依赖某些特定的权臣以维系自己的统治,那么可能会避免更多灾难性的后果。但正如故事中的许多角色一样,他们往往无法预见未来那场灾难正在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