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晓晓黄梅戏中的明珠一颗闪耀着艺术光芒的心灵
她的声音如同春雨般细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剧情的深刻理解。在她的一生中,她不仅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位音乐家,用她的歌声和舞蹈为黄梅戏增添了无限魅力。
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他的名字在这个小城里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提起他的名字,都会有人低声赞叹。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小时候是浸润在庐剧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
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劇團去才對。但學校領導說出的理由卻讓他心服口服:“我們是要為戲曲留一個種子。”但這個種子卻沒有機會發芽、開花、結果。
省藝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個庾劇班,這之間三十多年徐代泉一直學無所用,有什麼辦法?他只好下決心轉向黃梅戲。但是戲曲音樂與黃梅戲音樂是根本不同的,所以為了解此劇種,他採取了一個笨方法——與黃梅戲表演班的小學生一起上唱腔課。老師上課時,他一面聽,一面記譜。由於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幾歲的小孩學得還快,不久後藝校的大部分黃梅戲教研曲目基本都是由他來寫。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又难。一方面苦,是苦在熬人;另一方面难,则难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習的事物太多。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那些日子的艱辛歷史也讓徐代泉成為現在我們看見的一線美妙傳承者之一。在這條道路上,也許有時候會感到迷茫,但每一次創作完成之後,那份成就感總能帶給人滿足與幸福。
慕容晓晓和徐代泉,他们各自走过了一条不同却又相似的路途。这两个人,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黄梅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台上的精彩表现还是幕后的默默付出,他们都是这门艺术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先驱,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能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声音?
当然,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故事等待着我们的发现,还有更多的人物形象想要被捕捉,这一切都将继续绘制属于黄梅戏的一个个璀璨篇章。而对于慕容晓晓和徐代泉这样的人物,我们可以这样想:他們就是那首經典旋律中跳動的心靈,每一次回響都是對生命深沉敬仰的一种表達,也是一种永恒的情感传递。在他們生命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著對未來繼承者的期望,也注定了一段传奇将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