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父王献之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卓越的文化贡献而闻名。父子间的竞争、兄弟之间的相互切磋,以及夫妻间的书法对抗,这些都成为传承书法技艺的一种独特方式。在这个家族中,不仅有书圣王羲之,更有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他们并称为“二王”,共同代表了东晋乃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以其才华横溢和超群绝伦而著称。他曾任中书令,被后人尊称为“王大令”。在书法方面,王献之博学多才,精通楷、行、草、隶四体中的每一种,他的小楷尤为出色。
据说,幼年的王献之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极高的情感素养。虽然他不甘于跟随父亲,而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了自己的笔画风格,但这也正是使他与众不同的原因。尽管天道酬勤,但命运早已安排好他的结局——四十二岁便离世。
《洛神赋十三行》被认为是表达了小楷艺术最高境界的一篇作品。这份作品使用了外拓笔力,使得结体严整,如同大家闺秀般姿态妩媚雍容。《鸭头丸帖》则是展示了他行草書風格的一本佳作。这篇文章共十五字,是给友人的便札,现在保存在上海博物馆里。此文两层含义,用一次墨水,一次一句,从浓到淡,从润到枯,使全帖节奏起伏自然流畅。
除了小楷,《鸭头丸帖》还表现了一种独创性的草書风格,即所谓“稿行之草”,这是由张芝章草和父亲劲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中秋帖》,这是一首代表性的“一笔書”,表现出一种连续不断如江河滔滔千里的气势,被誉为清内府三希之一。
父子的双重影响下,羲以真行为显扬,而献则以行草见长。在唐代,有时会有一种评判倾向,将羲比胜过献。但实质上评价一个时代或个人不能只看他们擅长的一个领域。即使如此,在经历父亲光芒之后独立成家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凸显出自身卓越才能这一点,就足够证明他的才华超群无比。
至今,我们仍能从他的作品《洛神赋》(十三行)看到,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小楷技巧,无论是在横势还是纵势上,都达到了高度成熟。而另外一件杰作《玉版十三行》,被誉为小楷极致,其隽秀挺拨,与顾盼有致相辅相成,不仅盛名远播,也让后人难忘千余年来。这两件作品现在分别存放在首都博物馆及其他地方,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让我们通过欣赏这些杰出的文字来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智慧与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