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营养日的王献之真是一位关怀心灵与健全身体的好老师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父子之间的竞争、兄弟间的对比,以及夫妻之间的书法交流,这些都成为王氏家族传承文化的一部分。在这家谱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书圣王羲之及其第七子王献之,被后人并称为“二王”,他们共同奠定了东晋书法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辉煌地位。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曾任中书令,世人尊称他为“王大令”。他的书法技艺涉猎广泛,精通楷、行、草、隶四体。从小受父亲影响,但他并不被束缚于父亲所创立的规则,而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得人们对他的印象深刻。
特别是在楷书方面,他的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至今仍被视为代表作。这部作品以碧玉石刻本流传下来,其笔力劲健,以秀逸洒脱著称。清代学者杨宾在《铁函斋書號》中评价:“字之秀劲园润,小楷无出其右。”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王献之一手遮天般的手笔已经超越了隶意,全然是一种完全成熟的小楷。
此外,他还以创造“稿行之草”这一独特草書體而闻名,并在其中推出了“一笔書”的新概念。他将张芝章草与自己父親的劍麻功勁相结合,再次向前发展。此项贡献尤其值得赞赏,《中秋帖》就是他这种“一笔書”的典范,它展现了一股雄浑自然而又不失细腻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的瑰宝。
尽管有唐代时期有人倾向于扬颂羲之抑制献之,但评判一门学问不能仅凭一种技术来衡量。正因为如此,在巨大的父亲阴影下独立自主发展的人才气质,就更令人钦佩。而且,由此也能看出,即便是在最显赫家族背景下,一位像样的文人也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无论是作为继承者还是创新者的角色,都能留下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