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中王献之如同沉默的守护者静观着这场悲剧的发生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父子之间的竞争、兄弟间的较量,还有夫妻之间的比试和姻亲相互学习,这些都构成了书法史上的独特景观。在这个家族中,王羲之被尊为“书圣”,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则与他并称为“二王”,共同代表了东晋书法的巅峰。
王献之(公元344年至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在政治上曾任中书令,被后人尊称为“王大令”。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书法上也展现出了极高的造诣,尤其擅长楷、行、草、隶四种体式。据说,他从小就在父亲门下接受教育,但很快就展现出了超越父亲水平的大才华。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一些技艺,而且创新性地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使得人们对他的作品刮目相看。
遗憾的是,由于天意弄人,他早逝于42岁。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字艺术却流传千古,其中最著名的小楷作品是《洛神赋十三行》。这份作品展示了他笔下的秀逸与洒脱,同时也反映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小楷这种体式,并且达到了极致。
除了《洛神赋》,还有另一件代表作《玉版十三行》,它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精细挺拔,结字萧散逸岩,让人感受到一种顾盼有致的情怀。这两件杰作证明了王献之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文艺术家,其贡献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