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贯非元曲四大家中的翎毛之姿
柳贯,元代文学家,以字号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其生平与事迹,可谓博学多通,工于书法、鉴赏古物及书画,无所不精。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为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儒林四杰”之一,与虞集、揭傒斯、高彬之并称。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曾担任教谕一职,并随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在国子助教和博士的职位上,他影响了数千学生,其中最知名的包括宋濂、危素等。此外,他还曾担任太常博士,负责朝廷大典的考察,并因其精审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柳贯晚年回乡杜门,不再参与政治,但仍致力于读书写作。他收徒授学,并且撰写了一些著作,如《金石竹帛遗文》、《近思录广辑》、《字系》等,其作品深受世人的赞誉。尽管他官位仅止五品,但在当时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有人甚至将他视为“文场之帅,士林之雄”。
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曾是他的得意门生,对柳贯有着深厚的尊敬。他评价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大师及老佛家的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
柳贯留下的诗词充满古硬奇逸意味,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江西诗派的一定的批评态度。在散文方面,他以议论长者见称,但多为墓铭碑表等应用文字,而非抒情性文章。不过,在少数文章如《答临川危太朴手书》中,可以看到他的真挚情感和洞察社会风气的智慧。
总体而言,柳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其在文学艺术领域乃至社会评论上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