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公春秋战国时期武将排名之自然考量
秦宣公——秦德公之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和平发展战略。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周王朝宫廷的动荡事件。据记载,在秦宣公元年(前675年),卫国与燕国联合攻打周王室,将惠王赶出了朝廷,并拥立王子颓为新君。然而,这段时期并非稳定多久,郑伯和虢叔在秦宣公三年(前673年)杀死了颓为,并将惠王重新安置回宫中。
周庄王之庶子姬颓被宠爱,其后传位给庄王之子僖王,再次传位给惠王。在惠王二年的秋天(前675年),蔿国、边伯、石速、詹父以及祝跪等人联合苏子奉,以推翻惠 王而支持颓为。但是,他们的计划失败了,苏子奉带着颓为逃奔至卫国。随后,卫国与南燕联军伐击周室,最终取得胜利,使得惠 王无奈出奔。而冬季,当时称霸一方的是呼声最高的人物——自称“恢复正义”的颓为,他篡夺了位于都城洛邑的宝座。
在这场内乱中,有人向秦宣公提议以勤兵名义出兵支援,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首先,对于大势力强行占领臣子的土地,不符合正义;其次,即使是血脉相连的亲属,也不应干预;再者,由于当时秦国实力较弱,如果介入可能会遭受挫折,最终失去国家地位。而选择观望静待时机,则有可能获得优势。
从历史角度来看,秦宣公此举对保持国家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几年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那段时间里,他采取守势,不轻易插手国内外事务,而其他诸侯则忙于争斗。这让他能够顺利地继续实施父亲留下的政策,从而确保了四年的宁静。此举也体现了一种睿智的领导风格,即在混乱局面下保持清醒头脑,同时抓住机会进行适当扩张,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