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科学家的梦想就是科研报国株洲教育科研网深度解读数据驱动的科研新趋势
《科研报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的科学梦想与实践》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看来,科学家的梦想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是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作为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专家,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工厂的灰尘之中,逐渐演变成在实验室中的探索。
回忆起年轻时期,在韶关冶炼厂工作时,罗安面对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自动控制电弧炉。尽管条件恶劣,但他和团队经过三年多的攻关,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动控制系统,这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产品质量。他认为,这样的经历教会了他一个重要道理:“科研课题来源于生产一线,我们应该直面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安继续深入到企业一线,以技术攻关为己任。在贵溪冶炼厂,他遇到了谐波超标的问题。这次挑战更大,因为那时候国外类似设备非常昂贵,而国内则缺乏解决方案。然而,这并没有阻止罗安,他提出了混合型有源滤波装置,并且通过不断试错和改进,最终将设备投入生产中,为企业节能降耗。
“做科学研究要面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罗安一直坚持的原则。他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为国家服务,不只是为了学术上的成就或个人利益。而他的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他所带领的人员:“我们要勇敢去思考那些别人可能不会想到的事情,要敢于创新,要有新思想、新观念。”
随着科技发展,无齿槽搅拌辊和双向电源搅拌等技术都是由他的团队提出并攻克的大难题。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使得高品质钢材生产成为可能。在铜箔领域,他们还开发出高精度、高稳定的大电流铜箔电解电源,这项技术至今仍然影响着行业标准。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罗安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有自己的期望:“他们首先要有爱国情怀,一种‘毕业后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心态。这就是我们说的‘精气神’。”此外,还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分析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现在的科研不是单枪匹马可以完成的事,更需要团队协作,有时候还要跨学科合作。”
总结来说,中国工程院院士罗アン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事业无限热忱,以及对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深刻体悟。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句名言:“当代科学家精神恰恰意味着深入产业,与产业紧密结合,用科技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