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充满了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艺术表现形式: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我们将带您走进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遭到了朝廷的惩罚,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在这个地方,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只能监管一些事情。这段日子对他来说,是人生的最低谷。但正是在这一段日子里,苏轼终于成为了他一生创作中的巅峰时刻。
元丰三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和他的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在那里,由于是犯官身份,没有官舍居住,他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惠院”。
虽然生性豁达,但乌台诗案还是给了苏轼极大的打击。他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朝廷“明星”沦为了边远地区的犯官,即使失去了人身自由。在出狱后以及初到黄州的日子里,他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都没有得到回复。他陷入了一种极度孤独的情绪状态,如同他的名作《卜算子》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他不会就此与世俯仰、随波逐流,而是一直坚持自我,不愿意接受这种命运。面对苦难,他开始反省自己,并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有些锋芒毕露,有些自以为是了。
过了一段时间,全家老小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神慰藉。不过生活却更加艰难了。首先,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不能再住在庙里,只好硬挤在一处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临皋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无比潮湿和逼仄。他在《寒食节二首》中自我解嘲说:“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
尽管生活困顿,但他的文学才华依然得以展现。在这里,他写出了许多著名诗篇,比如《东坡赋》,记录着他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更有尊严,更有希望。
元丰四年(1081),即将达到生命危机点的时候,“东坡肉”的制作技艺也由此诞生。当时因为冬天来了,又没法种蔬菜,所以他们决定做肉类作为主要食物。而这份特制而来的肉品,以其烹饪工艺精良及美味无比迅速传开,也成为了当地居民喜爱的一道佳肴。此外,还酿造了一种酒——东坡酒,用以庆祝每年的春节或其他重要节日,这也是当地人民共同参与的一个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团结与快乐,同时也增强彼此之间的情谊。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叫马正卿的人挺身而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料,那就是关于那位伟大诗人的书简——《答李端叔书》,其中详细描述了那位诗人们遭遇的一切悲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让这些文字成为永恒不朽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影响力巨大的文化遗产之一。而且,当那个时代的人们阅读那些文字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一种共鸣,因为那些文字充满着真诚、善良、勇敢以及超越时代边界的情感纽带,它们跨越千年的时间,不仅仅是个人经历,也反映出整个社会所经历过的事情,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仍需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