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历史源于青藏高原起源时间不详
傈僳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唐代史籍中已有“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的记载,这些名称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等地。在16世纪,由于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傈僳族进行了大规模迁徙,一部分人进入缅甸,而另一部分则迁往老挝和泰国。傈僳族文化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人的宗教信仰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拥有灵魂,并且自然界的万物也具有灵魂,他们把这些被认为是自然现象主宰者的人称为“尼”。祭祀形式多样,有时杀鸡作为祭品,有时需要杀更大的牲畜,如猪或牛。为了避邪驱灾,家里养的牲畜往往都是用来祭祀鬼神。此外,傈僳人还信奉一种叫做“摆依鬼”的鬼怪,它能吃人并吸取他们的血液。
在开荒、盖房、狩猎等活动前,人们会请巫师卜卦,以求吉祥如意。在狩猎过程中,他们会向山神和猎神献祭,以求保护和恩赐猎物。当捕获猎物后,还要向山神致谢。傈僳地区有尼扒(巫师)可以直接看到鬼并与之交谈,而尼古扒则不能。但在卜卦方面两者都相同。
传统上,每个部落或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比如虎、羊、蜂等,这些动植物被视为始祖。而他们中的某些人自称是这些图腾的人类,如荞麦人或虎人。这一观念伴随着丰富的情节故事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