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之谜一段被贬的美丽故事
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作与反思、孤独与自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元丰三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和他的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这是一次深刻的人生转折,对于曾经名满天下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最初,他住在山间的一座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惠院”。虽然生性豁达,但乌台诗案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他写给朋友李端叔的一封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时,他陷入了一种极度孤独的情绪状态,就像他的名作《卜算子》里的情感表达一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然而,他不会就此屈服于命运。他开始反省自己,他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有些锋芒毕露,有些自以为是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更加珍惜每一次与外界交流,每一次能够表达自己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全家人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神慰藉。不过生活却更加艰难了。首先,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不能再住在庙里,只好硬挤在废弃的小屋里——“临皋亭”里。“临皋亭”靠近长江,是个潮湿逼仄的地方。他在《寒食节二首》中自我解嘲说:“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尽管生活困顿,但他没有放弃艺术创作。在这里,他写下了许多著名作品,比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那雄姿英发。今朝有酒今朝醉,与君共酌,不求余味。但愿明日早晨,还能饮上浊酒,再吟风雨中的歌声。
最后,在这里,也完成了一番思想上的蜕变,从异己成分到真正的人格独立,从浮华世界回到自然本真,从官场权谋走向文学艺术。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进行融会和批判,对个人修养也有所悟。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获得了一定的自由。这也正是他后来能够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并且继续保持其高洁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结来说,即使是在最低谷的时候,也有可能找到新的生命力、新鲜血液,让我们思考一下,当遇到逆境时,我们是否能像苏轼那样,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用智慧去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