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子思的阴影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接受了曾参的教导,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将其传授给孟子。因此,他在“道统”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子思的年龄,但关于他的确切生卒年份存在误差。考虑到他父亲孔鲤早已逝世,而子思与孔子的时代相当,我们可以推断出他生活的大致时间框架。他在儒家学派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或缺,因为他既接收到了中庸之道,也开启了心性论,从而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北宋徽宗时期,他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尊称他为“述圣”。
《中庸》,作为《礼记》的组成部分,是流传下来的最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多位作者共同创作,其中司马迁认为是由子思所作,但并非完全是单一个人的手笔。其中提到的文王、武王和孔子的例证,以及对天命和个人德性的讨论,都反映出作者对于存养之功的重视以及对孔子的神化。
《中庸》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本性能够达到尽善尽美,这种观点在思想史上被称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它也预示着孟子的性善论。而强调素其位而行,不愿求外,这体现了一种顺从天命和率性的生活态度,对抗的是那些埋怨环境和寻求外界认可的人类行为模式。
汉代以来,《中庸》已经有单行本出现,并伴随解说问世。而南北朝时期,如宋戴颙、梁武帝等都撰写过注释,为此书增添新的理解。此后,在朱熹的注解下,《四书》中的《中庸》与其他三个经典一起,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学习必读之选,其注释则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