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墨迹的楷模杨永健
杨永健:书法艺术的楷模
2004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杨永健作品集》,这份精美的礼物让我对他的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气呵成地阅读完毕,杨永健的书法点墨沉着、结构巧妙,一种淋漓洒落的美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杨永健,这位1948年出生的浙江海盐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除了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外,他还担任过上海市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书画院兼职画师,并且获得了国家高级美术师称号。他不仅勤于创作,还注重教育工作及基础理论探索,著有多部关于书法技巧与理论的著作,如《怎样写好楷书笔画》、《怎样写好楷书结构》等。
杨永健的书法既恪守传统,又不拘泥于形式,博采众长自成风格。这是一种智慧之选。他的楷字仿佛穿越时空,从晋唐时代吸取灵感,以北碑为根基,其规矩森严而非板滞;行草则使转纵横,墨水流畅,看似随意却透露匠心独运。每当他运笔时,无论是在点画上或是构建结构,他都付出了辛勤努力。在他字里行间,可以发现源远流长、充满传统韵味,同时又基本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
尽管我未亲眼目睹过他挥毫泼墨的情景,但从他的作品来分析,他作字时,每个动作——肩膀、肘关节、腕部以及指尖,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练习,使得整体效果既协调又充满力量。他似乎将“下笔点画波撇屈曲”这一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中,而这正如《笔阵图》所言:“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句话表达的是审美价值至上的重要性,以及上乘艺术品必须结合“形”与“神”。从杨永健的手迹看,他在追求完美度方面非常用心,不仅让每一个点划都显得完善,而且宾主相配,便于观赏,这反映出他坚持“意在笔先”的原则。
作为一名繁忙但内省的人士,即便面对日复一日忙碌的工作状态,杨永珍依然能找到时间进行个人创作。这份能力令人敬佩,因为它证明了他既能掌控工作大局,又能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此外,他待人接物热情周到,从不陷入无聊琐事,这也是其智慧的一面。(附图均选自《杨永健作品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