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剧院建院45周年演唱会精彩亮相张金波的净角之美
张金波,一个声音如洪钟的男孩,从山东烟台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走出。他对京剧有着深厚的热爱,从少年时就开始接触这门艺术。在烟台,他成了票友圈子里的知名人士,但他的家人不理解这个选择,希望他读书做官。然而,这个年轻人的内心早已被京剧牵绊,他在二十九岁那年毅然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他遇见了金少山、侯喜瑞等京剧大师,这些师傅成为了他的导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他专精于花脸这一角色类型。刚到北京时,他还自组了一支小团体,联谊京剧团,与一些同行一起演出,他们共同上演了《铡美案》、《大探二》、《遇皇后》、《打龙袍》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深受观众欢迎,在各地巡回表演期间,也获得了广泛好评。
1952年,一次特殊的慰问演出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次他随团赴丹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进行慰问表演。这次经历让他感动至深,对此后的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1964年,他在赵燕侠等名家的新编 京剧《追鱼》的排练中,饰演真包公一角,此戏曾为周恩来及其他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特别献艺。
关于“金少山将戏衣卖给张金波”的说法,是一种误传。实际上,那些戏服是当时一个热衷于京剧并支持张金波多年的老朋友所赠送的,这位朋友是一位天津机械制造业商人,与张金波有着长期的交情。
直到去世,张金波都未能再登台。但是在他的生命中,只留下了一些照片,没有留下声相资料,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不过,即便如此,他对于京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所作出的贡献依然令人敬仰,是一位不可磨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