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代表人物中的票友陈希曾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陈希曾的家中常有京剧的旋律和戏曲的故事。自小,他便跟随着叔父学习唱老生,耳濡目染,在小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京剧的热爱。在中学时代,他向苏少卿先生学习戏曲艺术,这位剧评家的教导让他在表演技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高中时期,他又前往汉口,与程君谋先生这位“汉口谭鑫培”相遇,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陈希曾的心中最动人的是余派京剧,那些由余叔岩带来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般深刻地印刻在他的心灵深处。他不仅收集并反复聆听余派十八张半唱片,还努力寻找能够传授其技艺的人才。在一次偶然的情缘下,他结识了刘叔诒先生,这位名教师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人生的指南者。当陈希曾考入学化学系后,刘先生邀请他到江苏戏校担任京剧系系主任,从此每个星期天都要抽空去那里学习和讨论。
为了成为一名真正懂音韵、能唱好京剧的人物,陈希曾对《京剧字韵》、《京剧声韵》等书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原作者苏雪安先生,请教以求更进一步地融会贯通。刘先生所传授的一种白口技法,对于追求完美的声音表现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接下来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陈希曾从12岁登台票戏,一直到退休,都没有间断过对 京剧 的探索与实践。
除了在排练中向辅导老师如白玉英、林澄伯学习外,他还专程前往马宝刚老先生那里学习身段,以求提高自己的舞台魅力。至今为止,他已经演出了20多出老生角色,并且还尝试过其他几种角色,如反串老旦、小生、青衣、花脸与丑角。他甚至学会了一手操琴,一脚司鼓,还尝试过昆曲。这份广泛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他的演绎更加丰富多彩。
退休后的生活,也未能阻止他的热情。他继续教授一批新一代的票友学生,还被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聘为特色班的 京 剧教师。此外,他还担任过上海五里文化中心 京 剢队负责人,不断推广和弘扬这门古典艺术。在媒体面前接受两次专题采访,被东方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他的辛勤付出的结果。而由于他二十年黄金时代是在南京度过,因此上海票界送给他一个外号——“南京余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