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光新国学网的传承者
在元代的文学史上,李孝光(1285~1350)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词作家,他的字是季和,而他出生于浙江乐清一个温州望族之中。李孝光自幼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学问和文采,尤其是在文章创作方面,他深受古人风格的影响,不屑于追求时尚流行。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被世人所认可,与杨维桢并称为“杨李”,他们共同被誉为当时最杰出的词人之一。在年轻的时候,李孝光选择了隐居在雁荡山麓,这里不仅成为他生活的地方,也成为了学习和交流思想的中心。四方来的士大夫都来到这里向他请教,逐渐地,他名声远播。
至正四年(1344年),李孝光应召担任秘书监著作郎,并且在至正七年迅速晋升为秘书监丞。这期间,他继续致力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对社会政治问题持有明确立场。他留下的作品共计22首,其中大多数反映了他的隐逸生活情趣,以及对仕途荣辱、宠爱变化等事物的深刻观察。
例如,在《鹧鸪天》中的“龙门他日文章客,雁荡今朝行地仙”这两句诗中,就透露出了一种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态。而在《满江红》中的“富贵何须囊底智,功名无若杯中酒”这几句,则表现出了对于功名利禄并不执着的心态。他还曾写道:“百万苍生正辛苦,到头苏息悬吾手”,表达了对民众福祉的一份忧虑与关心,这些都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体现。
除了这些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的话题外,他还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的作品,如《念奴娇》,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了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而他的送别之作,如《水调歌头》的二首则既有慷慨激昂,又带有一丝哀愁,为读者留下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印象。
总体来说,无论是词还是诗,都能直抒胸臆,让人一读即懂,但同时也略显直白,没有太多含蓄之处。他的代表性诗篇如《游艮岳》,“一沼何堪役万民,一峰将使九州贫”,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一番思考;而其他如《桐江》、《柳桥渔唱》、《衡门有一士》等,更是蕴含着对于现实世界不平的问题探讨,现在存有的著作包括11卷的大型集子——《五峰集》,记录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及其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