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殿堂的坐得住者周向宇院士谈天赋与坚持
数学之道:坐得住与天赋的对话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院)安静的环境中,数学家周向宇如同一位守护者,沉浸在他的思维世界里。作为一名院士,他深知成为一个真正的数学家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那份“坐得住”的品质。
从20岁考入数学院读博士起,周向宇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他几乎每天都待在办公室或教室中,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或是独自思考。他的工作并不急躁,只求心无旁骛地攀登数学高峰。
对于他来说,“做出漂亮”的推导过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感。这份满足来自于他从小对数学产生的兴趣,以及后来不断学习和思考。在初中的时候,他就参加了郴州市数学竞赛并获得第一名,这使他坚定了自己将来从事数学研究的决心。
随着年龄增长,周向宇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在做题时,不看答案,而是自己琢磨整个推导过程。当他能够独立完成并且觉得自己的解法很“漂亮”时,他会感到非常高兴。这不仅锻炼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让他学会了耐心和毅力。
陆启铿教授曾评价说:“周向宇能出成绩,因为他坐得住。”这句话如今已成为了对他的最好诠释。1989年,当周向宇还是博士生时,就被德国著名学者Hans Grauert教授邀请前往哥廷根访问。在那里,他解决了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并逐渐成为了国际多复变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
尽管苏联解体期间外界充满动荡,但周向宇始终专注于自己的学问。他生活简单,却有着非凡的心态:“只要能吃饱不挨饿就行。”
十年的潜心钻研,最终,在1997年,周向宇成功解决了被列为未解决问题的“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这项工作不仅被认为是“mathematics development's highlight”,而且被写入《Twenty Century Mathematics Events》和《Mathematics Development: 1950-2000》等著作中,被誉为构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骨架”。
至今,作为数学院研究员,周向宇仍然致力于多复变和复几何研究。他希望把大部分时间留给数学问题,而不是行政事务。他常常选择重要问题来攻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为这一领域贡献出了宝贵的人才培养经验。
对于那些渴望追求科学梦想的人来说,无疑可以从 周围环境中学到很多。但正如华罗庚所言,“安于清贫”才是真正做学问者的精神。如果我们愿意去观察、去学习,那么即便是在最平凡的地方,也可能隐藏着惊人的秘密等待我们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