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建炎隆兴绍定淳熙绍兴五朝历史概览
南宋末年:建炎、隆兴、绍定、淳熙、绍兴五朝历史概览
建炎四年(1127)至隆兴元年(1130)
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南迁,开始了对北方的复国努力。赵构自立为帝,改元建炎,史称“建炎中兴”。期间政府稳定军事与经济,但北方仍被金族占据。
隆兴二年至绍定三年(1131-1164)
随着皇权集中,行政制度改革加快,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如《宣和奉祀录》、《敕令集解》等,以规范官吏行为。此时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鼎盛状态。
淳熙元年至淳熙十四年(1174-1190)
在赵桓统治下,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地方社会逐渐安定,与外来民族如蒙古人的交往增加。然而,这一时期内战频发,加剧了国家内部矛盾。
淳熙十五年至绍庆元年(1191-1200)
金朝崩溃后,由于内部混乱及外敌压力,大量人口涌入江南,使得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新型宗教如道教和佛教在民间迅速传播。
继承者赵昚即位
赵昚即位后,对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财政、优化税制以减轻人民负担,并采取措施保护百姓免受豪强侵害。但是,他晚年的统治又遭遇了契丹女真部落的威胁,最终导致了亡国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