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与严凤英的黄梅戏之旅音乐工作者的人物篇
他家乡的庐剧音乐就像一股浓郁的文化香气,伴随着他的成长。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院,那里的三年学习让他深刻理解庐剧音乐。然而,当时期结束时,他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坚持不懈追求庐剧梦想的人。当学校宣布撤销庐剧专业,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被留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份决定让他既困惑又沮丧,但学校领导的话却给了他无限希望:“我们要为庐剧种下一颗种子。”尽管这个种子未能及时发芽,但它埋藏在心中,等待着未来的一天。
3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守护着这份梦想,最终在1993年,省艺术学院再次招收庐剧班。他虽然错过了一段宝贵的时间,却没有放弃对黄梅戏的热爱。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让他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新的艺术形式。他通过记谱和实践,不仅迅速掌握了黄梅戏音乐,还将自己的创作精神融入其中,为艺校的黄梅戏教学曲目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徐代泉所面临的是两难选择:苦于缺乏资源与支持,而又渴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他投入到创作中,每当遇到写作上的挫折,就会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工作之中。每完成一部作品,都像是解锁了一扇窗户,让他得以窥视更广阔天地。而当这些音符在演员们的声音中回荡,那份满足感就像是一道光芒照亮了前行之路。
徐代泉曾经说过,他的一生分为三大部分: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书方面,他不仅是本校教授,也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上,则涵盖了电视剧、舞台剧以及教材曲目的丰富内容;而研究则包括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荣获编纂成果奖项。
谈及安徽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无人不知其巨匠——徐代泉先生。他以《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等多部作品,为这个领域增添了璀璨夺目的光彩。如今,在65岁高龄仍旧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和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继续传承他的智慧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