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的守护者王献之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无疑是最为显赫的一支。父子间的竞争、兄弟之间的较量,不仅限于夫妻相互切磋,更有姻亲相互传授,这种学术精神在书法史上光芒万丈,在世界艺术史上也独树一帜。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被后人称作“二王”的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尽管如此,王献之并非简单地跟随父亲,而是在继承遗风的同时又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公元344年至386年之间活跃的人物——王献之,以字号子敬,小名官奴,一生仕途辉煌,最终成为中书令,被尊称为“大令”。他不仅精通楷、行、草、隶四体,而且幼时就开始学习于父,从小展现出了超群才华。他既没有被父亲所束缚,又独立创新,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路,让世人惊叹不已。
遗憾的是,他因病早逝,只活到42岁。在他的作品中,《洛神赋》十三行以其秀逸洒脱而闻名,而《鸭头丸帖》则以其两层意思和变化多端的墨色而著称。此外,他还创立了独特的“稿行之草”和“一笔书”,将张芝章草与父親劲草推向新的高度,其中《中秋帖》尤为璀璨,如同滔滔江河般流畅自然。
尽管曾有人扬羲抑献,但这不能用一种书体来评断孰优孰劣。正因为能在巨大的阴影下独立自主,即便从这一点看,也足以证明王献之卓越非凡的地位。而他的作品,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小楷《洛神赋》(碧玉十三行)及宋元刻本《玉版十三行》,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宝贵财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