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的王献之在这里等着你
在东晋的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父子之间的竞争、兄弟间的较量,还有夫妻之间的比试和姻亲相互学习,这些都构成了书法史上的独特景观。在这个家族中,尤其是王羲之与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他们被誉为“二王”,共同铸就了东晋书法的一片辉煌。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以才华横溢著称。他曾任中书令,被后人尊称为“王大令”。在书法方面,献之博采众长,精通楷、行、草、隶四种体式。他从小就在父亲门下接受训练,但并未被束缚于传统,他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的书写方法,使得自己的风格脱颖而出。
《鸭头丸帖》是他代表性的行草作品,是对张芝章草和自己父亲劲草的一次创新。此外,《中秋帖》则展现了他独创的“一笔書”技巧,该作品由清内府评定为“三希”的第二部。这不仅证明了他与父亲同样在书法领域具有巨大的贡献,也凸显了他的独立精神和超凡才华。
虽然唐代有一段时间将羲与抑扬,但这并不意味着评价不能跨越不同的书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出尽管存在不同时期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变化,然而两人各自所作出的贡献都是无可替代且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