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数据驱动下的科研立项申请书探索
新华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数据驱动科研立项探索
在工厂的热闹中,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地工作,这与科学家的形象相去甚远。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正是这样的人。他曾在韶关冶炼厂解决自动控制问题,在贵溪冶炼厂克服谐波超标困难。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这是罗安反复强调的理念。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直面生产一线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理论。他和团队曾经开发了一种混合型有源滤波装置,用较低成本解决谐波治理问题。在安装过程中,他们亲手将设备投入生产,以解决变压器发热问题。
“做科研要到企业去”,罗安说,“深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去耕耘、去攻关,不断去把技术攻关出来。”他的团队始终追求为企业提供原创性或核心技术解决方案。例如,他们推出了无齿槽搅拌辊和双向电源搅拌技术,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
作为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安介绍了实验室正在进行的一些原创性工作,如电磁、高频电热、高精度测量等领域的攻关。这不仅提升了钢材纯度,还促进了智能数字电网的发展。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罗安提倡“精气神”。他们应该有爱国情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知识面,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他强调培养大工程观很重要,即能够分解项目、协作集体攻关形成多学科交叉以应对一些大工程或疑难技术挑战。
在当前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罗安认为科技工作者逐步培养团队科研能力尤为关键。“现在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来处理复杂的问题,因此不能单枪匹马,而是需要带领团队进行集体攻关,让团队力量充分发挥。”
总结来说,对于Roan而言,当代科学家精神意味着通过数据驱动的手段来深入产业,为国家所需、社会所需和人民所需开展研究。他相信,只要保持这种精神,就能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