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推翻后周历史上是否有人挺身而出反对
赵匡胤推翻后周时,是否有人挺身而出反对?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段历史。
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时刻,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大事件。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受幼主之命北上抵御北汉、契丹的联军,但行至陈桥时,将士们纷纷拥立他为皇帝,将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
被强行拥戴为帝的他随即班师回京,靠着和京城守将的熟识,他直接进入了皇宫,颠覆了后周。或许是从起事到进入京城登上皇位的过程过于简单,很多人都把赵匡胤称作上位难度最低的开国君主,认为他发动兵变没有遭到任何阻碍。那么,在倾覆之际真的没有人站出来,没有人愿意保卫后周江山社稷吗?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可能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复杂,而赵匡胤的称帝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只能说,支持赵匡胤者比不支持者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显德七年(960),被部下们黄袍加身后的赵匡胤率领兵马返回后周首都开封,而当时的大臣石守信、王审琦都和赵匡胤关系很好,他们乐于见到好友当皇帝,因此积极响应。不仅如此,即使有像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坚决要捍卫后周,但很快就被王彦升所杀,没有形成太大阻力。
在开封建立新政权之后,由原来的两员大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坚决反对,他们联手起兵准备光复。但由于他们势单力孤,被平定双双兵败身死。
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遇到阻碍,只不过支持他的力量更多而已。这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为什么在灭亡之际几乎没人维护:
其一,是因为许多大臣看到趋势,就选择不敢发声。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因为勇猛可靠而得到了重用,在朝野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而且,他与许多高级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当他自立为帝,大部分人的态度都是接受现实,不再进行抵抗。
其二,是因为后周政权存在时间短暂,对政权更迁习以为常,对它没什么归属感。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李筠曾因报答郭威而组织禁军抵抗,但这种情绪并非普遍存在。
其三,是因为当时国家内部矛盾严重,小国难以统治,一些重要人物认为小皇子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因此不愿意效忠给予无助的小主。当此情形下,有能力又受到尊敬的人物出现,如赵匡胤,便自然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第四,就是入城后的行为非常文明和谨慎。他尊重幼主和太后,并保证百姓官员安全,使得一些反对派放弃了激烈抵抗,最终接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