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与李纲的故事
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与李纲的故事
赵昚简介
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他的生母是宫中的女官,而不是正式的皇后。
在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他被立为皇子,并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昚。
即位施政
当他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他平反岳飞冤案,并起用主战派人士,如张浚,这表明他希望恢复国家实力并收复失地。
内禅皇位
在淳熙十四年的十月,当他的父亲去世时,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和忠诚。他将太子的职责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即将成为下一任君主的人物,然后自己隐退到慈福宫,不久后又改称重华宫。在群臣的尊称下,他自称“寿皇圣帝”。
最后,在绍熙五年的六月二十九日,他去世了,以年龄而言相对较长,但这也可能与他之前多次病倒有关。他的谥号是哲文神武成孝皇帝,有庙号孝宗。而在庆元三年,他又获得了一种更高级别的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这说明尽管有争议,但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
作为一代英主之一,赵昚不仅治国有方,而且还努力整顿吏治,对待宰相持有一定程度上的怀疑之心,以防止他们过分扩大个人势力。此外,他还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和民生问题,使得百姓生活安康,这些都体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责任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