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丨姜涛领航低碳绿色生产携手科研项目共创蓝天碧水新篇章
编者按:6月26-27日,近百位院士将齐聚岳麓山下、湘江之滨,共赴一场科技盛会——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他们是“科创中国”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是文明前行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红网开设《第24届中国科协年会——院士风采》专栏,致敬他们的创新精神,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刘志雄 实习生 陈颖 长沙报道
与钢铁打交道30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相关领域从0到1实现了突破。
让国内钢铁工业“吃”上能耗低、品质高的“精粮”,一直是姜涛研究奋进的初衷。他说:“这是国家需要的技术,这做起来很有动力。”
姜涛真正与钢铁结缘,那还得从43年前说起。在1979年的夏天,他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团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只是一个安徽淮北的小伙子,但他的梦想却远大于年龄。
20世纪80年代,我国钢铁精料生产技术落后,能耗高、效率低、品质差、污染大。1985年,当在攻读研究生的姜涛第一次来到宝钢参观学习,他深受触动,也坚定了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历经20余年的努力,他们开发出超高料层均热烧结关键技术和多种难处理铁矿生产球团成套技术,该项技术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迅速在全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吃饱”问题作出了贡献。
低碳绿色生产是钢铁发展战略方向,以废steel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始,姜涛与团队从研制新型粘结剂入手发明了一步高温制备直接还原iron新方法,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直接还原iron生产及电炉短流程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如2003年的不锈steel需求快速增加但依赖进口的问题,姜涛再次带领团队发起冲锋。在15年的努力后,他们成功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将平均每吨镍iron电耗降低600度,并成功研发低温成本制备镍Iron新工艺,对应降低30%以上成本,为我国不锈steel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对于即将召开的一24届China科协年会,姜涛充满期待。他计划瞄准“short flow”和“low carbon smelting technology”,两个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并助力low carbon green production,让steel and blue sky green water coexist,为碳达峰碳中和这个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