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军事网站大全物品
王铭章简介:血战藤县的抗日名将
小编今天讲一位历史人物:王铭章,历史上评为血战藤县的抗日名将。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是国民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
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在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2014年9月,王铭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主要成就包括:
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
徐州会战
生平概述:
1893年7月4日出生于四川新都泰兴场,一家子落得贫穷,但家庭教育良好,他自幼由叔祖父资助,就学于新都县高等小学。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他们一起参与了保路运动,并且有幸见证了辛亥革命后的变革。
1909年毕业后,他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这是他步入兵途的一大转折点。在学校期间,他与同学们一起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軍小学堂,对此感到愤慨。他随即离故赴南京,并加入讨伐袁世凯战争,以身试胆,不久返回四川继续他的学业,在1914年的夏天毕业于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被分发到当时正在进行北洋政府镇压革命力量的大规模屠杀行动中的第四旅担任排长。
1920年代初期,王铭章逐渐崛起成为一位重要的武装力量领导者。在1925年的春天,他代理第13师师长职务,而到了1927年的秋季,又因政局动荡,被迫离开自己的部队。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中国正处在蒋介石领导下的“清党”政策下,大量左翼势力被打击,而不少右翼势力也因为害怕连累而纷纷逃亡或倒戈。而这段时间里,王铭章虽然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却依然没有放弃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心理准备,这种坚韧不拔精神使他最终能够回到前线指挥部队作战。
1931年至1932年的那段时间里,由于政治原因导致原来的第二十九集团军解散,其下属各个单位分别归属于其他不同的集团army或者独立存在。而这一系列变化让原本稳固的地面形势变得更加混乱无序。这时候出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整合剩余的人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资源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敌人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那些能迅速适应并调整策略的地方通常能够更好地维持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1935年10月,因为情报显示日本方面可能要发动全面侵华,所以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将二十二团缩编为一个团,并增援给三六六旅。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补充措施,如调集更多的人手用于支援前线战斗,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实施的一系列预备计划。然而,即便如此,当真正面临敌人的攻击时,最终还是无法避免重大损失,这对于那些投身到这场艰苦卓绝斗争中的士兵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同时也是他们最终证明自己价值的一个机会。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在哪个层面看,都可以看到这份巨大的努力与付出,它们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乃至世界未来的走向,使得我们今天回望过去,有感激之情,同时也有深深敬意,对这些曾经生活过、甚至献出了生命的人们表示尊重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