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浓艳新染成专访56民族文化网创始人阳希
在一个星期六的清晨,阳希邀请我来到她的中国56民族文化体验基地——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和56枝花手工坊。这个基地不仅是一个展示传统技艺的地方,也是实践者们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里,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布艺蜡染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手工艺。
阳希是一位外表传统内心智慧光芒闪耀的现代女性。她自信开朗,侃侃而谈,让人对她刮目相看。她的故事从一个普通县城开始,那里住着瑶族、水族、布依族、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之间语言相通,婚姻自由,他们鼓励孩子恋爱自由,在一定年龄后去山上对歌,就游方。
阳希曾经在家乡学绘画,她天生就有绘画的天分,因此考上了贵州民族大学美术系。在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传统包装设计师,并设计了许多受当地特色影响的作品。她认为好的设计师应该到民间去走走,因为那里的人特别热情,东西特别好。
1998年,阳希去了深圳,那个时候是全国发展最快、最现代的城市。她在图书馆自学电脑操作,因为那时候没有中文版本,全都是英文。她进了一家网络公司,成为了一名网页设计师。当时她选择了做民族文化网来介绍少数民族文化,这个想法是在2000年成形,当时还没有非遗概念,但她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畏惧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56民族文化网逐渐变得知名,每输入“民族文化”四个字,都能在百度首页找到它。这让阳希非常骄傲又开心。但即便如此,她也知道网站不能停留,只能不断更新改造升级,有些东西你拿起来就放不下了,它确实很宝贵很值得你花一生精力去宣传它。
为了扩大发展面,阳希转到了北京,并且得到民委认可。现在她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使者,还担任中国人类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媒体主任等社会职务。她还参与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如2016年的北京苗族四月八活动和2017年的羌族瓦尔俄足节等。
每次前往采访蜡染之乡丹寨,看着那些不识字但默默工作的小姐们,用一种工匠精神绘画,一张白布,一把蜡画笔,让她觉得这些蜡染画师,每一个都是顶尖艺术家。而现在,小县城变成了普通县城,是因为她们装束变了,不再像小时候看到那样多姿多彩了。这也是为什么阳希要保护和弘扬这些独特技艺的一种方式,即使它们不是赚钱项目,但它们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