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末代皇帝道光的节俭之谜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作为一国之主,他平庸守旧,无法与先辈们如康熙、乾隆皇帝相提并论。在1842年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道光皇帝没有采取任何向强国学习的措施,也未有改革大清王朝的方针,只能姑息苟安、得过且过。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光鲜亮丽的头发,而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他渴望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好皇帝,但实际上,他心中缺乏实力:想要推行全民禁烟运动,却因而触发了鸦片战争;又不敢对抗西方列强,最终导致大清帝国声名狼藉,他自己也感到无颜面对历史。
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治者,道光皇帝自然期望拥有更多。但尽管历史已经进展到了他的时代,与康乾盛世相比差距巨大,如果他想保持一种唯我独尊、尽显宫廷奢华风范,这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道光皇帝极为崇尚节俭,这种生活方式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去的结果,在中国封建君主中可谓首屈一指。他坚信“成由节俭败由奢”,勒紧裤腰带节俭过日子总比铺张浪费要好。这股倾向受到了他的父亲嘉庆皇帝影响,不仅如此,即便是和珅这样的财富巨擘被充公,也让嘉庆获得了大量资金,使得他能够更加宽裕地治理国家。
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嘉庆在嘉庆二十三年带着年幼的道光到盛京祭拜祖先,并住在简陋的小行宫里。在那里,他们见到了那些曾经用过但现在淘汰掉不再有人使用的遗物——糠灯、蠢笨乌拉和精雕细琢拐杖。看着这些简单物品,以及父子的教诲,让年轻的道光深刻理解到,将来要做出一个律己严格的大明星形象。
因此,虽然对于大局无补,但这体现了一位君主形式上的风格,就必须我型我秀。这种节俭程度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标准。他认为,要想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勤俭致富。如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动,那么节约就应该从自己开始,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时代风气。
在生活中,他与妻子商量后,他们决定改变衣食住行中的“住”部分。他们撤除了寝宫里的所有豪华装饰,只留下床桌普通家具。此外,每餐只点4个菜,对于官员来说也是这样规定,以此来减少浪费开支。
晚膳时分,他们仿效民间小老百姓一样吃饭,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打发太监去市场买烧饼,因为知道宫里的东西贵,而且太监需要回程路途较远。而如果用公车买烧饼,那将更不划算。但即使如此,当烧饼送到膳桌上时,它已经变得硬邦邦冰凉。但道光毫无怨言,与妻子一起享用简单菜肴,一壶热茶,一碟微不足 道的小菜,还有新煮出的干燥生硬烧饼,无疑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没有任何浪费能源的情况发生。
至于官方赐宴,对勤勉能干的人士进行表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他们自己支付费用。不过这样既名利双收,又符合当时的一些传统习惯。在一次特别的情境中,有大学士长龄因为战功回到京城,被授予20人的宴席,每桌5-6个菜惊讶的是,大臣们都不敢动筷,因为那可能会让盘子底朝天,从而失去面貌。如果大家都吃完了,那么如何面对?
为了防止浪费和限制开支,道光还规定取消除夕等重要节日活动,其中包括生日和其他重要纪念日期。不过有一次,他破例给妻子的生日举办了一场正式宴会,这一度让大臣们高兴坏了,但份额自然少不了。大臣们期待着丰盛的大餐,却发现每人只有一碗打卤面,其实两头猪才刚杀出来用于制作这一餐。这顿高价美食,让人们只能慢慢品尝,以供回味。
关于穿戴方面,由于追求节省开支,他限制宫中的各种花销,即使龙袍上也有补丁。不幸的是看到某些大臣穿着新衣服时,他心里难免感到烦躁,并责骂他们不知節約。大臣们很快明白过来,不敢再次出现穿新衣服的情况,因此纷纷磨损旧衣或直接换成旧衣以避免遭遇同样的批评,同时商贩则利用这个机会获益颇丰。此景象虽令整个朝堂看起来不够雅观,但代表国家形象的大员们似乎成了街头巷尾讨饭汉群体般模样罕见。
至于旅行,更是不愿意晒朋友圈那样公开展示自己。一切努力似乎都白搭,因为内务府依然不断敲诈他,为素斋饭报账几十两银子,为缝补服装五两银子供报,每月收入不过10两银币。然而,在这艰苦卓绝环境中仍然追求经济上的克制与管理,无疑显示出其执政态度的一部分却也反映出其自身受到欺凌的一个事实。
在鸦片战争期间,因急需妥协,也许正是这种吝啬性质加剧的问题。在讨论海防、编务及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只要提及拨款项,大明星脸色立刻转变为晴转多云。
因此,可以说宗室成员悲剧性的抠门行为,以及忽视根源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而专注于小事如饮食和服饰上的计较,最终只是舍本逐末丢掉西瓜捡芝麻式的小聪明,把真正的问题搁置一旁,加速了自身政治力量衰弱进程,使得其作为领导者的形象蒙上了悲剧色彩。